作者: awendy (liberal) 看板: P_a_wendy
標題: Kant
時間: Wed Apr 19 13:11:54 2006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班
九十學年度政治學方法論課程大綱
Social Facts and Social Values 社會事實與社會價值
一、康德(Kant)以及新康德主義 (Neo-Kantism)
康德一生的哲學任務被譽為是「窮究論理之路,以開信仰之門」,運用到價值
與事實的問題上,即是採取價值與事實二分的思考方式,康德肯定經驗主義者
如休姆等人的主張,即邏輯與數學作為理解經驗事實的確一種有效及科學的方法,
尤其是牛頓與伽利略等人在科學上貢獻,更使得康德無法磨滅這樣的自然科學成
就,而必須加以肯定與讚揚。
在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理面,純粹理性批判則要處理的便是「知識如何可能?」
這個問題,康德以先驗與後驗、 分析與綜合這兩組對比的概念來分析知識成立
的可能性,透過繁複與嚴謹的推論,得出先驗分析命題與後驗綜合命題的存在
都是必然的。
其實,追溯當時歐洲整個思想史的發展脈絡,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對於科學方
法究竟為何論辯不休,康德的先驗分析命題與後驗綜合命題恰好可以類比為演
繹法與歸納法這兩種不同的科學研究途徑,而且承認這兩種途徑都是科學方法,
不過,康德也超越了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對於道德問題的解釋,因為不管是經
驗主義或者理性主義,當他們無法解釋人類的理性究竟從何而來的時候,便將
這個第一因歸諸給上帝,從而證明了上帝的存在,事實上這也是許多當時的哲
學家論證的目的,以自然科學的輝煌成就來證成上帝的存在,以證成了道德法
則的存在。
但是,康德沒有這樣做,康德不但沒有做,而且認為理性不能證明上帝,不管
是先驗分析命題或者後驗綜合命題,因為,上帝以及善惡等問題,不是一個知
識的問題,不是一個純粹理性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理性的問題。
在這裡,康德拋棄了休姆或者萊布尼茲的途徑,而接受了叔本華、尼采以及盧
騷等人的主張,即道德問題是一個意志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理性的問題。
因此,對於康德來講,理性對應的是經驗世界,這是科學研究的範圍,至於意
志對應的則是本體的世界,這是道德事件的範圍,康德想要證明地便是這兩個
範疇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仰視天上的星辰,俯視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話
套盡康德道德哲學的主要意涵,即經驗世界中有自然法則在運行不變,就如同
本體世界中有道德法則在運行一般,而其對照於主體內存在的因素則是理性與
意志。
十九世紀中葉的德國,唯物主義盛行,認為物質才是宇宙構成的因子,精神現
象只是其反射而已,新康德主義不滿此種學說的氾濫,提出「回到康德」的口
號,主要有巴登學派及馬堡學派,其中巴登學派又稱西南學派或海德堡學派,
諸如W.Windelband(1848-1915)、H.Richert(1863-1936)對於韋伯影響甚深。
新康德學派企圖回到康德的論述方式,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作區分,並以康
德的推論方式來理解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事實與價值問題,這一點在韋伯身上無
疑地得到一種極致的表現。
--
The journey is every thing.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R41133.dorm.nhcue.edu.tw海
- Oct 16 Mon 2006 00:01
Kant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