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awendy ( ) 看板: P_a_wendy
標題: 理性與感性
時間: Tue Apr 3 23:30:39 2007


講者:梁乃崇教授
時間:88年12月12日

地點:台中科學館(台中科學館出刊文)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學理工的人比較理性,學文史的人比較感性。也有一些書提到左腦、
右腦的功能各與理性和感性關聯,今天我所要講的則是自己的看法與心得。首先要說明的
是,理性與感性都是我們心性中很重要的部分,而統合這兩個部分的是「直覺」。早期人
類文化比較重視感性,理性則是近三百年來科學發達以後才提倡的;依我的看法,這兩個
的源頭都是「直覺」。

理性這個部分,對我們人類是很重要的,一般人會認為理性是理則學,或者是哲學的思維
和邏輯推理。如果一個人的理性比較強,指的就是思維清晰,邏輯推論清楚,做事有條理
。給人的感覺是理智、冷靜,或者是所謂的「酷」,比較傾向機械化,缺少感情和人情味
,但是我覺得這是對理性了解不深之故。

我對理性的看法稍有不同,理性給我的感覺是明智。因為我學的是物理學,在理性思維這
方面檢討得比較深刻一點,對於論證推理也考慮得比一般人多一些;此外我還學了佛法,
學了佛法以後,對於理性的了解更透徹,比科學原有的了解更有深度。

「理性」是理則學或形而上的思維,這樣的思維本身是很抽象的事情。在西方關於思維推
理這方面弄得很清楚,在思維推理、邏輯論證之前,一定先做了「假設」,有時候不叫它
「假設」,而叫它「公設」、「預設」,甚至是「立場」。這些不同的名詞指的都是「假
設」,在我們推理之前一定先要有「假設」,否則就沒有辦法推理。

「假設」、「推理」、「結論」這三個過程,在西方的哲學、科學是弄得很清楚的。如果
沒有「假設」就沒有辦法「推理」,當然就不會有「結論」,所以要「推理」必須要先有
「假設」,有了「假設」才能「推理」,有了「推理」才有「結論」。思維是在「推理」
這個部份,不是「假設」這個部份,我們定「假設」的時候,不靠思維,所以我們講理性
是屬於形而上的思維,指的是推理這部分,不是假設的部分。

假設有很多種,可以多到無量無邊,每一個人可以選擇不同的假設,不同的假設經過同樣
的推理,得到的結論不同。甚至改變假設,就可以得到任何結論。如果有人說,經過詳細
推理,得到的結論,一定是真理,這樣的說法是錯的,因為不同的假設可以得到不同的結
論,所以重要的不是推理,而是假設。

這個道理西方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很早就知道了,東方就比較不清楚,常常將推理所得到的
結論視為真理。視為真理就強迫別人接受,這樣就可能鑄成大錯。所以經過詳細思維推論
的東西,就信以為真,是很危險的。

科學對這樣的狀況是怎麼處理的?科學的辦法是用「實驗」來檢驗,所以有人說:實驗是
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用實驗來檢查結論對不對,如果實驗的結果跟推理的結論一致
,那麼這套理論就是對的,也可以說這樣的假設是對的。

但是人文方面的學術,例如社會、歷史、哲學思想等,是沒有辦法做實驗的,所以就沒有
辦法用實驗來檢驗。這就是近三百年來科學有如此長足進步的關鍵。而其他人文科學因為
沒有一個客觀的檢查辦法,因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知道誰是對的,所以發達不
起來。曾經提出來的科學理論多得不得了,現在留下來的科學理論都是經過檢驗存活下來
的,奇奇怪怪的錯誤理論早就被丟掉了。

但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檢驗,是否就很完善沒有問題了呢?相對於不能用實驗來檢驗的學術
而言,已經很好了,但是還是有缺陷。

第一個,就實驗的觀點來看,科學的實驗有一個條件,就是實驗必須重覆,一個理論不是
只做一次實驗,證明是對了就可以,而是要能夠一遍、兩遍、三遍…一直做下去,都證明
是對的。第二個,不只一個人做,而要別人做的結果也一樣,才能成立。

重覆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如何定義重覆?比如:一個實驗,我今天在這裡做,明天在那裡
做,我們說這兩個是一樣的實驗;當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做了一個假設,就是兩
個不同的地點,其空間性質是一樣的;同時還有另一個假設是,今天這個時間和明天那個
時間是沒有差別的。至於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性質是否都一樣,沒有人知道,只能
假設,這個地方我們都習慣把它看成一樣,所以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但是對中國研究風水的人而言,就覺得有問題,時間、空間不同,怎麼能算是一樣的實驗
呢?時間、位置不同,命就不同啊!風水就是不一樣啊!所以科學在做「實驗」這件事情
上面,為了要定義是一樣的實驗,就必須做很多假設,而這些假設並不是思維所得。


此外,實驗還牽涉到兩件事情:「測量」與「認知」。

實驗必須要測量,做測量就牽涉到人的認知,必須要有人的認知才有測量,因為測量的結
果完全靠人的認知,沒有認知就沒有測量的結果,而認知又是落在「假設」層次。很多宗
教說我們的神才是真神,別人的神是魔鬼,這是信仰的層次;一碰到信仰,就沒辦法檢驗
,弄到最後就只有打仗,把別人打敗了,我就是真的,別人是假的。甚至同一個宗教,同
一個上帝,但是認知不一樣,就會分成不一樣的教派,這些「信仰」問題全部出在「假設
」層次,使得我們無法鑑別。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探討「假設」是怎麼來的?面對「假設」應該要怎麼取捨、選擇?
這個問題就超出了理性、科學的範圍。這個部分就我的了解,佛法有辦法處理,而一般的
哲學、科學沒有辦法處理。佛法遇到這個問題是怎麼處理的呢?《金剛經》教我們「應無
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要住任何立場、假設;有所住就是有立場、假設。

理性思考的歷程是假設、推理、結論,這個過程就是有所住而生的心。佛法則是不要假設
,從空無生出的心就是無所住的心,而那些無窮多的假設,不是思維推理出來的,不是實
驗證明出來的,是從空無中生出來的,完全沒有根據就蹦出來了。所以假設就是無所住而
生的心,可是一般人都忘了這一段。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們蓋房子的時候,都要找一個基礎,最大的地基是地球,但
是地球本身是懸空的,完全沒有基礎。我們推理的時候,要找一個根據,沒有根據也要造
出一個根據來,那就是假設;然後推理得到結論,整個科學理論就是如此建立出來。如此
一看,假設也是如同地球懸在空中一樣,要能夠體會到這個程度,必須透過佛法才能夠反
省到這個深度。

既然假設、立場都是莫明其妙生出來的,我們就不必堅持一定要假設一,而不要假設二。
我們可以做任何的假設,那就是「無相無不相」,「真空生妙有」的情況。一個人只擅長
用假設一推論得到結論一;或者用假設二、假設三,得到結論二、結論三就已經很有學問
,很聰明了。


但是如果我們把心打開,可以有n個無窮多的假設,展現無窮多的結論,這就是佛法無所
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也是六祖慧能一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
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萬個結論,這時候人的智慧就展現出無
法想像的廣大。

通常人沒有智慧都是因為堅持了某一個假設,不肯接受另一個假設推論出來的結論,智慧
就受到了限制。如果所有的假設都可以接受,讓它們自由發展,智慧的選擇性就多太多了
。這個部份電腦沒有辦法做到,因為電腦沒有辦法選擇不同的假設,假設是人給的,只有
具有佛性的人,有空無的心,才可以生出假設。

嚴格來講,每個人都有空無的本性,可以生出智慧,之所以沒有智慧,是自己被空無的心
所生的「假設」給限制了,只侷限在某幾個假設、立場的小圈圈內,就變成了小鼻子、小
眼睛;所以如果想要開發理性的潛力,就只有學佛,像六祖一樣,學會《金剛經》的「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開發潛力。

學了佛法之後,可以到空無之境,又可以回頭檢討理性科學,這種狀況就像一個人在地面
上走,然後又可以飛到空中俯看下來,再到地面走一走。如果一個人可以飛上去看,跟另
一個只能在地面上走的人,哪一個有優勢呢?哪一個有智慧呢?答案是很清楚的。



接著講「感性」,感性指的是什麼呢?就是藝術、創造性的意境和感情等。像文學作品、
藝術創作、音樂作品都可以歸類在感性部份。感性部份一個是美,另一個是感情。美與感
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了它們,人生就變得暗淡無光,也就是感性對人類
是非常重要的。

剛才講理性的時候,講到推理的基礎在假設,而美與感情的基礎是什麼?我舉一個最簡單
的、大家都經歷過的實際狀況來說明。一對男女談戀愛,愛得難分難解時,他們戀愛之前
是什麼?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談戀愛的經驗,在愛對方之前是什麼?我問過不少人,所得到
的結果是:先有好感。所以愛之前是先有好感,有了好感做基礎再生出愛,所以好感是愛
的基礎。

好感跟愛一樣嗎?有人認為差不多,其實差滿多的;尤其愛到難分難捨的時候,愛和好感
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的區別是愛會想念,但是好感不會有想念的渴求,所以好感不是愛。
雖然愛是從好感生出來,它們相關聯,但是性質完全不同。如果再追問下去,好感是從哪
裡出來的?它的基礎是什麼?這麼一找下去,就是感性直覺(feeling)。

好感屬於feeling ,但是feeling是不是愛?不是。好感不是愛,但是愛是從 feeling 生
出來,也可以說愛是從好感生出來。

當有了愛以後會發展成什麼狀態?我們觀察兩人相愛以後,接著就會把對方鎖住,婚姻制
度就是一種鎖住對方的方法,所以愛到後來,就變成「十二因緣」的「取有」;或者就是
一般人所講的佔有、控制。一發展到取有、佔有的階段,還有沒有感情呢?沒有了,感情
不見了,只有權利、義務、責任和得失,就會有誰欠誰、不公平的爭執發生,整個發展歷
程就是這樣。所以愛一變成佔有,愛就消失了,同樣的好感一變成愛的時候,好感也沒有
了。


從feeling演變到愛,再演變到取有的發展過程,你會發覺有一個特色,就是越來越具體
和簡化。反過來發展則是抽象、無形,但是內涵豐富。可見人們經常產生矛盾,心裡面想
要的是豐富,可是做出來的卻是簡陋而具體,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感覺家庭生活乏味的原
因。凡事太具體、簡陋了,當然乏味;要豐富有趣只有一個辦法,往好感、feeling的方
向回溯過去,一旦回到feeling的層次,感情才是空靈開闊而豐富的,否則就是焦慮而帶
有怨恨的。

如果我們想要提昇感性能力,只有回到感性直覺(feeling),一旦恢復feeling,感情就
可以保持空靈,而不落入佔有、控制的簡陋層次。我觀察過不少人,包括我自己,發現每
個人心靈深處所要追求的是感性直覺,但是做的時候就莫明奇妙變成了控制。尤其時下的
青年男女談戀愛,根本不是談戀愛,而是獵取。

男生追女生的時候,基本的行為模式是獵取,女生則是設陷阱,讓傻瓜獵物掉進來,這些
都不在愛與feeling的階段,而是在佔有的階段。我們的文化在這一方面所給的教導與指
引非常的缺乏,彷彿尚未脫離漁獵時期。回想自古以來婚姻制度的演變,有一度是搶婚,
搶婚就是以獵取的手段獲得婚姻,所以我們的文化要進步的話,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反
省的 。


當我們恢復感性直覺(feeling)的同時,也會對理性有所幫助,因為恢復感性直覺就是
接近空無,就有能力接受不同的假設,不會受到立場、假設的控制;這個時候才能夠「無
相無不相」,一切相之於我們而言,都不是監牢,而是我們的工具。

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恢復感性直覺,但要如何恢復呢?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執著放掉;執著就
是堅持某一個假設、立場,要習慣於把執著放掉,執著一放掉,feeling就會出來。在中
國文化的環境裡面,經常促使我們扮演feeling的殺手,這一點是我們每人要自我反省的
。我們會把自己的feeling殺掉,當然也會把周圍的人的feeling殺掉。

當一個人沒有feeling,我認為這個人就是活的死人、麻木的人,乃至於機器人;
有feeling的人才是活人。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中國有一句成語「麻木不仁」,一麻木就不
是孔夫子講的仁愛的人,而是被設定好目標的機器人。為了要有效率,教育把我們教得願
意做一個設定好目標的機器人,整個人生就為了要完成那個目標,凡是跟目標無關的事情
都不注意,人生的豐富性、創造性就沒有了,生活變得很單調、乏味。


今天我來演講之前,才跟我的小孩談起這件事情,他說他的同學之中有的成績非常好,以
前他都非常佩服,現在才了解他們的成績為什麼那麼好;原來他們在中學的時候就已經設
定好目標,要把成績弄好。

在大學的時候,每一門功課都有一些我剛才講的基本假設,而很多基本假設是模糊不清的
,有人就會將與成績無關的模糊假設切除,因此所關注的範圍縮小了,全力以赴達到好成
績就不難了。但是我的小孩沒有這樣做,我也沒教他這樣做,他的老師也沒教他這樣做;
所以所有可能的假設他都重新思考過,費了很多精神去考慮這些問題,因此成績沒那麼好
,看到別人成續那麼好,覺得很佩服,現在終於了解別人是怎麼做的。

我打一個小比喻:我的小孩的狀況就像一頭野馬,在草原上隨意的奔馳,一旦有人就把這
頭野馬抓過來套上韁繩,裝上了馬鞍,牠當然拉不好,會亂跑、亂竄。學校教育就好像是
馬車韁繩,套在學生的脖子上,看你拉得快不快,拉得快就得到好成績;而那些成績好的
同學,就是一匹訓練有素的馬,套上了韁繩,裝上了馬鞍,而且眼睛還遮了布,只能往前
看,不能看旁邊,所以馬車拉得很好,很有效率。

我們的教育是可以培養出很會拉馬車的馬,但是這些馬一放出去,讓牠在原野上創造發展
的時候,就不行了,這就是目前我們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培養出來的工程師、科技人
才都很努力的工作,但是卻沒有創造力。因為沒有feeling,一開始眼睛都被限制住,只
會看狹小的前景,周圍所有的機會都不在考慮的範圍內,怎麼可能會有創造力,發展出新
的產業科技。

美國教育方式所教出來的都是野馬,所以要跟他們比,不得不先恢復感性直覺(feeling
)的能力,恢復了之後,才可能有創作與靈感。中國文化與歐美國家相比,在美感上略遜
一籌,就是因為feeling太弱了。


談到這裡,很自然地想起上次所提到的親身經歷,去年我去美國,第一次去紐約的唐人街
,心裡面覺得滿沉重的,唐人街看起來跟我們這裡的菜市場差不多,在這裡看自己的菜市
場,覺得還可以接受;但是到紐約唐人街,跟美國對比之下就很難過。別人的城市是這麼
整齊優美,而我們卻像菜市場,放在一起給人的感覺就像是長在肉上的瘡。

有人告 訴我說所有唐人街都是這個樣子,於是這一年來我就一直思索著,為什麼唐人街
會是這個樣子?想來想去,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中國人美感的修養普遍還不夠,所以這群
美感比較弱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弄出唐人街的模樣來,所以唐人街的髒、亂、醜
,不只是個人或街道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文化美感修養的問題,如果真是這樣,就令人
感覺很沈重了。若要檢討、改進一番,我覺得也不是很困難,就是努力把feeling培養出
來,只要每一個人的feeling培養出來了,環境自動就會跟著改變。


這時,就有人要問怎麼培養feeling?

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窮本溯源,把任何事情都回溯追查它的根源,找到它的源頭。還有一
個辦法就是學習靜坐,把心靜下來,把心裡的執著放下來,心慢慢接近空,還不一定要完
全空,feeling已經可以生出來。

事實上中國文化就已經講到「寧靜致遠」,當心靜下來的時候,心的覺受力就逐漸擴大,
無遠弗屆;因為有感性直覺(feeling),一恢復feeling就有美感,而且創造力也會出來
,這就是「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當然創造力是很豐富的。感性要提昇,我們需
要學會直覺,體會空無的本性;理性要提昇,也是一樣。總括起來,只要真正按照佛法所
教導的方法,去修行、鍛鍊、學習,就有辦法提昇理性與感性的能力。

--

The journey is every thing.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R41188.dorm.nhcue.edu.tw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郁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