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awendy (liberal) 看板: P_a_wendy
標題: 盧梭自然主義心理學觀點分析及其對教育之影響
時間: Sun Apr 16 15:36:29 2006


作者:李克難

壹、前言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出生於瑞士,是十八世紀法國
的自然主義哲學心理學與教育思想的創始者,其思想開啟現代發展心理學之研究。
盧梭童年寄居舅父家中,未能獲得親情與接受良好教育,其成就完全由其自學而
得,當時王室的暴政及社會腐敗的文明生活使其嚮往純樸自由的生活,主張「返
回自然」。其自然主義的哲學心理學觀點對後世之發展心理學、人本心理學與教
育產生極大的影響,是一位偉大的哲人、社會改造者與教育家。本文分析其自然
主義的心理學觀點及教育思想,並闡明其對教育之影響。

貳、盧梭自然主義心理學主要觀點

盧梭的哲學心理學的對人性本質的解釋如下:

一、研究人就必須研究其獨特性與完整性,不能只是局部地或是片

面地去探討理性或經驗。

二、重視人的情感,他認為必須研究全人,了解人的感情重於分析人的理性,人
的本能是極珍貴的,表達情感的藝術創作是比科學思維更重要的,父母或教師要
啟發兒童的內心,而不只糾正其外在的行為。

三、主張人性本善,人本身即具有「勇敢、榮譽與統整」的本質,人的惡行均
因社會的腐敗所影響,文明的洗禮反使人虛偽、欺騙、壓迫與凶暴。

四、反對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決定論,他反對決定論,認為人是不受限制而
能自然發展的,人的思想不能被固定在一種模式當中,他排斥一切依理行事的制
度。

盧梭在「科學及技藝的進步,能否淨化道德?」的論文中痛批文明社會的罪
過與科學技藝帶給人們的束縛;又在「人類不平等之源」的論文中批判政治、法
律、財富、倫理的不均,造成社會不平。他的觀點促使許多人反省自身的生活與
社會政治制度,人民開始要求自由,因而點燃了法國大革命之火。盧梭的哲學心
理學觀點影響了許多的學者及平民百姓,因而也奠定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並
開啟了20世紀中業人本心理學之先河。

參、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盧梭的主要教育思想就是「返回自然」,其重點為:

一、消除形式主義,糾正一切的文飾造作,當時的社會對兒童設立許多規矩,
兒童被當作小大人看待,兒童使用大人的言詞,穿著整齊的、十分拘束的服裝,
兒童若有愉快歡樂的舉動,就被認為罪不可赦。盧梭極力主張擺脫形式的外表,
保持兒童天真自然的原來面目。


二、主張消極教育,認為順應兒童的天性就是最好的教育,無為比過多的人
為訓練對兒童更有益,順其自然是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自然本身就有教育作用
,自然即是善,包含人性在內,自然與人性同義。

盧梭在「愛彌兒」(Emile)一書中指出:「人心中都有當或不當的先天能力」,
「在人心中有當與德的先天原則。」(轉引自林玉體,民76:300)人性本善,卻
因為社會有惡,人為產生惡,為防止由外侵入之惡,保護人性原有之善,就是教
育的原則。因此教育應全然是消極性的,教育活動不在於教導德或真,應在於
防止內心與罪惡或錯誤作接觸。防範即為消極性的教育作為。此外,自然仍有約
束力,如暴飲暴食會有胃腸不適的自然結果,亂吃糖果而不潔牙,就有蛀牙或
牙疼的結果等,因而對兒童便具有獎善罰惡的作用,就是自然的教育功能。順著
兒童的自然成長發展,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兒童尚未成熟時給予急切的教導,只
是將成人的責任強加在兒童身上,對兒童是無益的。

三、主張實物教育,盧梭強調大世界充滿具體的實物,實物是最佳的教材,自
然的實物是優於文字與書本的。教育中應引導學生與自然界建立親密的關係,多
透過感官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學習,如此的學習才是真正地學習。

四、尊重兒童的價值,盧梭主張自然皆善,兒童是比虛偽的成人善良許多,兒童
的真善美是具有無比崇高的價值。成人總以成人的眼光標準看待兒童,經常處處
干涉兒童,訂下許多限制,均為不當的教育。成人應改變觀念與做法,尊重兒童
的身分,尊重兒童的人格與價值。盧梭認為兒童仍是獨立的個體,其生命是完整
的,在他們某個年齡時,本身是該年齡成熟的兒童,應給予最大的尊重。教育就
是一種過程,過程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讓兒童每一成長過程都是完美的、都獲
得尊重。



肆、盧梭哲學心理學觀點與教育思想之評述

一、盧梭哲學心理學觀點主張人性本善,不贊同只研究經驗與理性,因為只研究
人的經驗與理性將限制對全人的理解。他的觀點是肯定人的善良本性,此觀點讓
教育具有著力點與發展空間,讓教育的前景充滿希望。但是,因為人性本善之說
法不能作科學實驗與探究,只能作哲學上的論述,故只是其主張,因而這一古今
中外皆有哲人與學者論辯的問題,仍是無法獲得定論的。

二、盧梭極力主張「返回自然」,他認為自然是善的。因為厭惡社會矯飾的文
明,盧梭過度認可自然的善,事實上,自然狀態應無善惡之分,只看人類如何去
應用自然之物或自然環境。如果自然全都為善,則教育似乎成為多餘的,若人在
自然環境中自然生存,一切便善,則不再需要教育了。教育是人為的活動,教育
亦因人類傳承需要而形成,故可知自然對於個人完整的發展仍是不足的,必須加
上人為的教育,只是,教育不應違逆自然,教育更不應傷害兒童。

三、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男性教育有相當周全的論點,他強調嬰兒期應
重自然原則,母親是極重要的。兒童期以發展感官為主,不可強迫灌輸知識及道
德,應重視持續性的身體鍛鍊。青年前期則應配合個人的好奇與精力旺盛,加強
勞動、學習及研究。此時期的教育不強調讓青年前期者獲有過多知識,但一定要
培養其具備吸取知識的能力,手腦並用能培養智力。青年期開始正式的教育,理
性會自然地運作,青年應該從事知識、道德及宗教的學習。

四、盧梭對女性教育的觀點,以現代的女性教育標準衡量應是不及格的。他完
全站在男性偏狹的角度看待女性,認為女性須以男性為生活中心,一切的學習發
展均為服侍男性與養育子女,他認為女性應該是美麗、健康、有才藝、體貼、多
產,以做賢妻良母為職志。他所處的時代,仍將女性視為男性與家庭的財產,因
此盧梭缺乏兩性平等與平權的觀念,此為其教育思想上最大的瑕疵。

五、盧梭教育思想只重自然,忽略了人所生存的社會。人不能脫離人群社會,
社會形成後就必須有一些規章制度,才能保障每一個人的權利,當然個人在社會
中享受權利就必須盡義務。盧梭雖主張自然,但是他亦曾於1772年為波蘭擬訂一
套國家教育計畫,也強調需教導兒童與青年愛自己的國家,亦即愛法律及自由。

伍、盧梭自然主義思想對教育之影響

盧梭的自然主義哲學、心理學與教育思想要求自由與平等,不但掀起社會改
造運動,引發法國大革命,歐洲的許多宗教與政治的結構隨之瓦解,更對教育產
生廣大深遠的影響,擇要分述如下:

一、德國人巴斯道(Johann Bernard Basedow,1723-1790)因受盧梭「愛彌兒
」影響,提出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計畫,創辦「泛愛學校」(Philanthropinum),
根據自然原則,將盧梭的教育觀點在學校中實踐出來。巴斯道口才極佳,能言善
道,鼓吹歐洲各國許多達官顯要、王公貴族與社會民眾捐資興學。並以順應自然
的教育方式教導學生,學生穿著簡單舒適、注重語文、遊戲玩耍與藝能科目、實
施性教育、男女合校、重視感官教學、編印教育讀本,極受哲人康德讚揚。其後
巴斯道助手康培(Campe)與沙茲曼(Salzmann)亦投入泛愛學校之教育工作,
使盧梭的自然主義哲學心理學的影響真正在德國紮根。

二、盧梭的心理學與教育的觀點亦深深使瑞士人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震撼,他閱讀了盧梭的著作後,激發出狂熱的教育理
想,意圖將盧梭的教育理念付諸行動,裴氏在鄉間親眼看到平民生活困苦且缺乏
接受教育機會,因而開始其平民教育的事業。裴氏的教育熱忱與教育愛為後世教
育工作者樹立典範,他將兒子的日常活動詳加紀錄,成為最早的心理學兒童研究
(child-study)。裴斯塔洛齊追隨盧梭思想積極發展失親兒童的教育,奠定平民
教育的基礎,他在孤兒院與小學中教養幼童,使他們快樂、有自信、有禮貌,重
視手工教育與勞動教育,使兒童們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裴斯塔洛齊受盧梭心理學
與教育思想觀點影響,啟發瑞士、德國、英國、法國與美國等國家的平民教育,
又激發其他學者從事教育學與教育史之研究,是世界上偉大的教育家。

三、盧梭的自然主義哲學心理學觀點與教育思想,不但促成平民教育與兒童教
育的發展,更間接造就了許多偉大的浪漫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與教育家,例
如哥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裴斯塔洛齊、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等;其
後,更間接影響人本心理學的學者,如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梅依(Rollow May,
1909-1994)等人;亦影響認知心理學者如皮亞杰(Jean Piaget, 1896-1980)
、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uner,1915-)等貢獻極大的心理學者,盧梭的
自然主義哲學心理學對全世界心理學研究影響不可謂不大。

陸、結論

盧梭自然主義哲學心理學對人性本質的觀點,反對理性主義認為真理得自理
性,亦反對經驗主義認為知識得自感官經驗,盧梭認為單獨強調理性就窄化了人
性,單獨強調經驗又將人視為簡單的機械,要真正了解人性,必須研究完整的全
人。人的自由意志與情感是必須被重視的,人的一切所作所為均由動機,情感與
意志所決定。盧梭自然主義哲學心理學的觀點,促使社會改造與平民教育的發展
。在心理學思想方面,對於20世紀初現象學與其後60年代的人本心理學的興起,

亦發生相當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世界各國的教育相當注重全人發展,並主張
提供給每一個人最多的學習機會,視教育為個人一生不斷探索的過程,盧梭的自
然主義哲學心理學思想,的確在二百多年前,就已開始為提昇教育的內涵埋下了
一顆健碩的種子。



參考書目

車文博(民85)。西方心理學史。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玉体(民76)。西洋教育史。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林清山、張春興(民70)。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9)。心理學思想的流變。台北市。東華書局。


--
The journey is every thing.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R41133.dorm.nhcue.edu.tw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郁萱 的頭像
    郁萱

    下一頁直到幸福

    郁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