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awendy (liberal) 看板: P_a_wendy
標題: Herbart
時間: Wed Apr 19 21:06:21 2006


赫爾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

一、生平:
赫爾巴特是在西元1776年出生在德國西北部奧登堡。祖父是醫生,父親先是律師
,後來升為樞密院顧問官,母親是一位美麗聰慧而且具有深厚文學修養的婦人。
赫氏是獨生子,家庭溫暖,使他感到無比幸福;但不幸有一天他不慎跌進沸水桶
中,遭到灼傷,使得一輩子身材瘦小,無法健壯,也因此延誤了接受正式教育的
機會。赫是受母親影響極深,,愛好希臘文、哲學、形而上學與音樂,使他成為
一個早熟又多才多藝的兒童。

他的思想成熟很早,十一歲就研究理則學,十二歲研究形而上學,十四歲寫了一
篇論文稱為【意志自由】。十六歲就開始研究康德(Kant)的思想,十九歲他就
批評當時著名哲學家薛陵(Schilling)和菲希特(Fichete)的思想。他攻擊菲
希特所謂「自創自己世界」的觀念,因為他認為學生本身不可能創造自己世界,
而是依賴著教師教導和外在世界的影響,才能形成自己的世界。顯然此時他的思
想已能深悉自己心理過程;而且具有獨特的見解。

  十八歲他的父親送他到耶拿大學(Jena)去學習法律,但是他沒有興趣,而
一心一意的想攻讀哲學,然而他的雙親卻以「學哲學無法賴以維生」的功利思想
阻止他,使赫爾巴特不得不以「哲學、文學、數學實為研究法學之基礎」為藉口
,而暗中繼續其哲學之鑽研。

  廿一歲他接受母親的建議,到瑞士恩得拉琴州長家,擔任其三個兒子的家庭
教師。在教學三年中,他對這三個孩子用方法與系統的觀察,隨時向主人做書面
報告,藉以說明其教育法法與教學成果。這段教學經驗深深地影響了他的教學理
論,而書面報告也成為他日後教育著作的參考資料。依據這些資料,可以看到赫
氏強調教育必須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赫爾巴特死於1841年,他將形而上學、倫理學的興趣與對心理學、教育學的
興趣和為一體,將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奉獻給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他稱之為「教
育科學」,並在此領域中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是教育學的創立者,對於教育學體
系的建立具有承先啟後的重大貢獻。

在教育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性,不僅是理論層面也是實踐層面的,他將教育學的
基礎奠基於哲學和心理學兩大學科之上,哲學決定教育的目的和方針,心理學
則引導教育的方法。他寫了一本最實用的書稱為《普通教育學》,被稱為『近
代心理學之父』和『近代教育科學之父』。


※參考資料
1. 徐宗林民(81),西洋教育思想史。
2. 詹棟樑民(68),赫爾巴特教育思想之研究。
3. 林寶山民(87),教學原理與技巧。
4. www.erzwiss.uni-hamburg.de/comenius/Material/06/Herbart/
5. maple.datunges.mlc.edu.tw/mlp/htm/article/a14.htm
6. edu.ocac.gov.tw/class/book/china/educate/edu-lesson1.htm
7. home.educities.edu.tw/trlilly/research/edunote.htm
8. www.nioerar.edu.tw/basis1/693/a42.htm
9. http://www.szes.tc.edu.tw/nine/c3.htm
10. mail.sjps.kh.tw/user/alice/個別化教育計劃
11. 林寶山民(79),教學論─理論與方法。
12. 佐藤正夫民(84),教學論。
13. 個別教育計畫http://www.nyses.ylc.edu.tw/icsm_model/icsm01.htm
14. 個別化教學法ttp://asco.nsysu.edu.tw/html/instructmethods.htm#凱勒
個別化教學法
15. http://www.mcjh.tp.edu.tw/subweb/te_3.htm
16. http://www.asia-learning.com/steven/

--
The journey is every thing.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R41137.dorm.nhcue.edu.tw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郁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