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awendy (liberal) 看板: P_a_wendy
標題: 赫爾巴特
時間: Wed Apr 19 13:26:03 2006

改革“教育改革” ----“孩子之死”系列評論之九
 
作者  任不寐


思想家洛克說:“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視。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
錯了藥一樣……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20世紀西方教育學科的
反戰與反思》P5。)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從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問世起,西方教育學300多年的歷史就是對教育不斷進行改革的歷史。但問題
在於,有史以來的教育改革的並不是或不完全是建立在“孩子是誰”這個發現
上的,而是永遠建立在一種功利主義的目標上的。這種局限性是世界性的,當
然中國的問題尤?突出。
     
  
  “教育科學”是否科學
  
  “教育科學”在18世紀的代表人物是盧梭,他被稱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認?,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造就人,不是政治人,也不是
社會人,而僅僅是人。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如何造就人,他主張“返回自然”
,而在這條“返回森林”的道路上孩子要靠成人用手領著。盧梭仍然沒有發現
新的精神資源或發現孩子,仍然把兒童看作是未來的人,而不是人本身。
  
  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齊主張在兒童成長成?人之前把他看作兒童來教育。
福祿貝爾、康得、赫爾巴特在此基礎上“規定了19世紀整個歐洲的教育模式”。

赫爾巴特主張以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建立一種完善的科學的教育學理論
體系。赫爾巴特被稱?“教育學之父”,他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反對放任兒童
“自然”成長。他說:“把人給‘自然’,甚至把人引向‘自然’,並在‘自然’
中鍛煉,這只是一件蠢事。”(《20世紀西方教育學科的反戰與反思》P14)
“我們指望大教學論,也就是,把把一切事物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外國
教育史略》P184。)我們將在下文指出:把兒童當作兒童是一個進步,但僅僅
這樣是不夠的。如何看待兒童也同時意味著如何看待成人自己,但是問題是,
成人的自我反省並沒有同時滲入到近代以來的兒童觀發展之中。此外,兒童中心
主義忽視了兒童的個性差異,兒童被看做一個同質的整體,這種整體主義似乎
並沒有同時受到?蒙主義的?蒙。
  

--
The journey is every thing.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R41133.dorm.nhcue.edu.tw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郁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