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awendy ( ) 看板: P_a_wendy
標題: [紫荊]翰林院的文章
時間: Fri Apr 6 19:26:59 2007

翰林院之名,最初見于唐代,唐玄宗選文學優長的官員供奉宮中,草擬詔誥,備顧問
,稱“翰林學士”。唐代著名詩人張說、張九齡、賀知章、李白、錢起、陸贄、白居易、
李紳、杜荀鶴等,都曾任翰林學士。與后代翰林院作為國家正式機構不同,唐代翰林學士
并非實職,但地位崇高,被視為皇帝心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宋初,宋神宗元丰(一○
七八年─一○八五年)改制以后,翰林學士才作為國家正式官員,官階正三品。王禹 、
歐陽修、蘇東坡、王觀等都曾任翰林學士之職。唐宋翰林學士極一時之選,不但文章譽滿
當代,而且名垂千古。元代將翰林院作為國家正式機關,著名文人歐陽玄、虞集、趙孟俯
,也都曾任翰林院學士。說“翰林院的文章”,實際上是說翰林院都是文化名人、文章高
手。明朝稱翰林出身的官員的文章為“台閣體”,晚清至今書法界稱翰林們法度謹嚴的書
法為“館閣體”,這都足以說明他們的影響。



明清翰林系選拔新科進士中的佼佼者

按明清科舉制度,讀書人考取縣學者,為“秀才”,秀才通過每3年一次的“鄉試”
,取中者為“舉人”,舉人即為國家承認的具備官員資格的人,享受國家俸祿。舉人再進
一步參加每3年一次在北京中央政府禮部舉行的“會試”,取中者即為“貢士”,貢士到
宮中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取中者即成為“進士”。在清朝,前十名進士的考卷
呈皇帝御覽,皇帝拔出前三名作一甲(一等),賜“進士及第”,其餘7人為二甲(二等
),賜“進士出身”,其他進士為三甲(三等),賜“同進士出身”。清朝皇帝往往將一
、二甲及三甲名列前茅者送到翰林院,狀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任編修,其他進士
任檢討、庶吉士或負責教導皇子的詹事府官員。因此,入翰林意味□更加出類拔萃,實屬
鳳毛麟角。庶吉士猶如今天的研究生,每屆一般揀選8、9人,由侍讀、侍講為其授課,學
習滿文、詩賦,學習期間國家給生活補貼。入翰林的進士們3年見習期滿,謂之“散館”
。“散館”前,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大考翰(林)詹(士),優勝者可能授予侍郎(副部
長)、內閣學士等職,留在朝中為官,而放外任的,也常有被任命為知府的。


科舉制度自有其弊端,但確也是能夠采取的最公平的制度。盡管有不少優秀人才被埋
沒,但還是最大限度地選拔了人才。翻開唐詩,從王勃、楊炯、駱賓王、蘇味道、杜審言
,到韓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隱,著名詩人大多進士出身。宋代民族英
雄文天祥、詩人張孝祥,都是狀元。明初文學泰斗楊榮、楊(水加縛右)、楊士奇,文學
家李東陽,清代主編《康熙字典》的陳廷敬、高士奇、朱彝尊、大學問家紀曉嵐,都是進
士,也基本都曾入過翰林。“翰林院的文章”絕非虛夸。



翰林院官署

翰林院官署因其清貴之選,史書上稱為“玉堂”。史載,唐代翰林辦公的秘書省牆壁
上有大畫家薛稷畫的鶴、郎余令畫的鳳、賀知章的草書。宋代文人治國,玉堂裝飾有煙嵐
曉景名畫、大畫家董羽的水、巨然的山、燕肅的山水屏風﹔即使偏安江南的南宋,玉堂館
閣仍紅蕉畫壁,山水嵌屏,小橋流水。但元明清翰林院常常是衙署破敗,與華麗的文章不
相稱。


明朝對翰林院官員非常倚重,象洪武時的劉基、宋濂都是翰林學士,但從洪武在南京
到永樂遷都北京,翰林院都無固定公署,翰林官員一般在宮中的內閣或文淵閣、起居注館
、國史館等處辦公。到明宣宗時,將原來的鴻臚寺公署改作翰林院公署。此處離皇宮最近
,在天安門前的東長安門外,院門在東長安街路南,北向,西鄰鑾駕庫、兵部,東側是玉
河橋,元代郭守敬所開通惠河即從東牆外流過,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正義路北段西側,現
公安部院內。玉河東岸與翰林院相對者,為詹事府,其地即現北京市政府院內。


清朝大部分衙署包括翰林院都仍明之舊,清初康熙皇帝曾頒“道德仁藝”匾額,并像
國子監立進士題名碑一樣,立掌院學士題名碑。到乾隆初年翰林院署已“歲久傾圯”。這
位乾隆皇帝畢竟是崇文重道的君主,八年(一七四三年),詔令戶部撥巨款大修,次年十
月,又御筆題寫“稽古論思”匾和“集賢堂”、“清秘堂”牌,再賜大型類書《古今圖書
集成》一套藏于院內寶善亭,供學士們參考。為示隆重,命欽天監選擇吉日,送掌院學士
鄂爾泰、張廷玉進院。乾隆皇帝御駕親臨翰林院,賜官員們御宴。宴會上用唐代文學家、
翰林學士張說的詩句“東壁圖書府”五字為韻,讓諸臣各賦詩一首,然后君臣們連句作“
柏梁體”詩,相互酬唱,盡歡而散。



英國侵略者毀掉了翰林院

明朝翰林院公署大致主要有正堂三間,內設大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公座﹔正堂
西為史官堂,東為講讀堂。史官堂前有古槐一株,因稱“槐廳”,后來又以“槐廳”代指
翰林院。清順治時名臣金之俊出掌翰林院,詩人吳偉業寫詩稱道︰“元勛白發掌槐廳”。
清乾隆重修的翰林院比從前闊氣多了,臨街大門翰林院門,二門儀門,三門登瀛門,用唐
太宗“十八學士登瀛洲”之典。大堂五間,堂西為講讀廳,堂東為編檢廳,左廊圍廊門為
狀元廳,右廊圍門內有奉(示巳)唐代韓愈的“昌黎祠”﹔大堂后為穿堂,左為待詔廳,
右為典簿廳﹔后為后堂,坐北向南,中設寶座,列御屏,那是專等皇帝駕臨時使用的。后
堂東西為圖書庫。后院還有明代遺跡劉井、柯廳、敬一亭及清朝所建清秘堂、瀛洲亭、鳳
凰池、寶善廳、成樂軒、原心亭、先師孔子祠、東西齋房及為修《四庫全書》專設的四庫
全書館、校對室等。不幸的是,當一九○○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
約》后,東交民巷南北被划為使館區,英國侵略者早就盯上了皇城門口翰林院這塊風水寶
地,占據為英國使館,院內亭台樓閣很快被不倫不類的西洋建筑所取代,昔日繁華不再。
而意大利侵略者則占了東鄰的詹事府一帶地域。如今,在正義路西側即公安部東牆中間,
仍留有英國使館的大門。



《四庫全書》在翰林院修成

清代翰林院設掌院學士(院長)滿、漢各一人,一般由內閣大學士兼任﹔侍讀學士、
侍講學士及侍讀、侍講,滿、漢各三人,他們是為皇帝講授經史的﹔修撰、編修、檢討、
庶吉士,無定員﹔典簿、孔目、待詔,滿、漢各二人﹔筆帖式(相當于今天的文書),滿
40人、漢軍4人,擔任滿漢文及外文翻譯。中國自古疆土遼闊,民族眾多,與鄰國交往也
不少,古帝王以“九譯同文”自豪,故翻譯是不可少的。從這里還可看出“翰林院的文章
”,不但有漢文,還有滿、蒙、藏等國內少數民族文字乃至英、俄等外文。


清代文化史上著名的《四庫全書》,是在翰林院由翰林們編成的。當時在院內特開《
四庫全書》館,由紀昀任總裁官,眾翰林為工作人員,用了十多年時間修成。修《四庫全
書》是由搜集明朝《永樂大典》開始的。康熙年間朱彝尊做翰林官時,尋訪《永樂大典》
不獲,常常發牢騷說︰“被李自成襯馬蹄矣!”但后來人們陸續發現了《永樂大典》的存
本,到乾隆時,紀昀做翰林,在翰林院齋宿之夜閑暇無事,復又于院中敬一亭得見此書,
從此每到值宿時便翻閱,不但掌握了該書的內容,而且詳察其體例,到編《四庫全書》時
,得以駕輕就熟。特別是紀昀自撰《〈四庫全書〉提要》,更得力于借鑒《永樂大典》。


--
The journey is every thing.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R41188.dorm.nhcue.edu.tw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郁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