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薦序

抓住哲學的韻味
                    傅佩榮

  「你想每天花十分鐘,在三十天之內知道什麼是哲學嗎?」聽到這項邀請,我相信許多人都會怦然心動。只要不是主修哲學的人,大概一輩子都會質疑:哲學系在學什麼?哲學在談什麼?說它不切實際,為什麼流行的各種稱為某某「主義」的都屬於哲學?為什麼哲學家的語句常常被人引述,用以昭示某種人生的體驗? 

  一位法國哲學教授真的向自己的女兒提出這項邀請,並且寫下了一系列三十篇文章做為答案。法國人在中學階段就有正式的哲學課程,因為他們從笛卡兒以來所形成的哲學傳統,早已成為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但是,正如中學時代的所有課程,只要涉及考試與升學的,就難免引來學生的反感。然而,如果對哲學產生反感心態,那將是一個人最大的損失,因為他可能一生都無法正確而有效地思考,因而也將錯過了領悟人生意義的機會。 

  現在,賈尼科教授寫給女兒的三十封信集結為書,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要深入欣賞西方學者如何暢談他們的哲學,不妨就從本書入手。本書有三點特色最為明顯。 

  首先,關於「哲學是什麼」。回溯到希臘世界,哲學是指「愛智」,是不斷尋求理解、希望發現真理的過程。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是無知的。」他的這一點「自知之明」,就成為戴爾菲神諭所謂的「最明智的人」。於是,對萬物保持驚奇之心,對自己所知抱著批判態度,然後認真思辨一切知識的基礎概念,再由此建構一套合理的系統,這些就成為西方哲學家的註冊商標了。
 

  其次,關於「如何學習哲學」,西方向來有兩種立場。一是主張探討哲學史,從希臘到當代的哲學經典都要閱讀,並且記住大哲學家的各種理論。二是主張培養思考力,由此分析當前社會問題,尤其對於語言文字所展現的觀念,要做適當的解析與評論。這兩種立場顯然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如果時間有限,就必須有所取捨了。本書的三十篇文章,以具體而微的方式,觸及哲學的每一個領域,包括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哲學等。作者很少表明自己的特定觀點,但總是清楚說出這些領域的焦點問題,以及思考這些問題的可能方式。譬如,談到「人是什麼」,作者特別提出「自由」概念,接著再詳細說明「行動自由、道德自由、政治自由」。這連續四封信一氣呵成,也呈現了作者的個人見解──不勉強人接受,但又有說服力。 

  第三,關於「學習什麼哲學」,這是需要謹慎思考及選擇的問題。作者是法國哲學教授,他在本書透露的答案是:希臘哲學(加上羅馬的斯多亞學派)、法國哲學與德國哲學。誰能忽略希臘哲學?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是整個西方哲學的兩大支柱,錯過他們就不必奢談西方哲學了。其次,法國哲學擁有自己的傳統,從笛卡兒到孔德,都有國際聲望,當代的柏格森與卡繆還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兼擅文學與哲學的人物。事實上,法國哲學界也以並重文學與哲學而自豪。即使如此,作者也毫不猶豫地大量參考德國哲學家的觀點,引述最多的是康德與尼采。康德的 三大批判,影響力自不待言;尼采之名居然成為一封信的主題,更可見作者的推崇之意。 

  由此可知,本書也是一本精簡的哲學概論。關於哲學的入門書籍,不可能有所謂的標準本。哲學教授的這一類著作,雖然不至於言人人殊,但必然展現作者個人的見解與功力,由此形成爭奇鬥豔的熱鬧景象。對於初學者來說,這反而成為一大困擾。看著厚厚一本大書,內容充實而壓力沈重,使得愛智之心無由順利開花結果,這實在是讓人遺憾的事情。 

  因此,我誠心建議年輕的朋友:以輕鬆而好奇的心情,在三十天之內讀完本書,讓你的愛智之心受到鼓舞,再以自信的步伐跨進哲學的門檻,展開無與倫比的心路歷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郁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