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wendy ( ) 看板: P_a_wendy
標題: 蔡元培
時間: Mon Oct 2 10:04:51 2006

出生在前清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於民國二十九年(西元一九四○
年)三月五日逝世,死時七十四歲。
  他的先祖以種植山林出售薪木為業,到蔡先生高祖以下,始改為經商。祖父名嘉謨,
字佳木,做過當舖經理,以公正著名。父親名光普,字耀山,做過錢莊經理,對待朋友極
為寬厚,不僅有貸必應,而且不忍心向人索債,因此死後幾無積蓄。
  蔡先生十一歲喪父,兄弟三人全靠母親周氏撫養。母親非常賢能,當蔡先生父親去世
的時候,世交朋友以蔡先生兄弟孤苦無依,擬替他們募捐以贍養他們,並供蔡先生讀書,
但被周氏婉拒。她時常典押衣飾,克勤克儉,撫養諸兒成立,每以「自立」「不倚賴」勉
勵他們,常對他們說:「每有事與人談話,先預想彼將作何語,我宜以何語應之,既畢,
又進省彼作何語,我曾作何語,有誤否?以是鮮僨事。」蔡先生日後能夠寬宏大量,不苟
取,不妄言,都是受家庭教育的影響

二 貫通中西的學問

  蔡先生在童年跟他的叔父銘恩讀書。銘恩是清末廩生;工制藝;並治詩及古文辭,藏
書不少;所以蔡先生從小就翻閱史記、漢書、困學紀聞、文史通義、說文通訓定聲各書。
十三歲時拜經學名宿王子莊為師,學八股文及宋儒之學。王師尤服膺明儒劉宗周,故蔡先
生對於宋明理學的造詣甚深,對小學、經學、駢體文都有研究。二十歲又跟紹興徐樹蘭學
習,並兼校對刻書的工作;徐師藏書極多,因此蔡先生能遍觀他所藏的書,學問大有進步

  蔡先生對於中國舊學曾下過苦功,所以他能連試皆捷,十七歲中秀才,二十三歲中舉
人,二十四歲中進士,二十六歲補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八歲補翰林院編脩。他在少年時期
,已名動公卿,曾被常熟宰相翁同龢譽為:「年少通經,文極古藻,雋才也。」由此可見
蔡先生舊學根基是如何的深厚。
  蔡先生不僅對中國舊學有相當的基礎,而對西方的學術也很有研究。他在四十歲未出
國以前,曾閱讀西書的翻譯本;又閱讀日文書;四十歲以後曾赴德、法等國留學,他對西
方學術的興趣甚為廣泛,學問相當廣博,舉凡哲學、文學、人類學、文化史、心理學、美
學、民族學等都喜歡研究;尤其對於實驗心理學、比較文明史、美學等頗具心得,而在美
學方面的造詣尤深。他曾發表有關美育方面的文章多篇,如「美育代宗教說」、「美育實
施的方法」、「我的歐戰觀」、「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與時代畫報記者談話」等
;他更將美感教育列入教育宗旨。此外,他對於西方的科學精神和方法也有深切的認識。
不過蔡先生對於西方的學術,並非只是一味的吸收,而是於吸收之外並加以消化和批判,
而且和中國舊學加以比較,所以他實在是貫通了中西的學問。蔡先生對於中西文化問題的
看法最足以說明這點:他一方面推崇中國舊有的文化,一方面又主張對國故以客觀態度、
科學方法,重新估價,重新整理;他不諱言中國文化的缺點,但也批評西方文化的弊病;
他雖然主張吸收歐美文化,但並非無條件的模仿,而主張有選擇的吸收;他又主張融合中
西文化的長處,創造適合時代的新文化。這些言論惟有貫通了中西學問的人,才能見到,
才能說出。

三 孜孜不倦的為學

  蔡先生在學問和事業上都有大成就,一方面固然靠他的天資,而另一方面則靠他的勤
勉。他從小就勤於讀書,考中秀才以後,更勤研苦讀,博覽群書。這時他舊學根基已很深
厚,然而他並不以此為滿足,所以在升補翰林以後,又開始閱讀譯本西書,藉以吸收西方
文化。他為閱讀日文書籍,更學習日文;後來他任教南洋公學時,尚指導學生翻譯日文書
,可見他的日文程度相當不錯。在前後不過三年的時間,他對日文能有如此的成績,這不
能不歸功於他的勤習不懈。
  蔡先生一生隨時隨地都在學習中,四十一歲得駐德公使孫寶琦資助學費,和商務印書
館訂定每月致送編譯費百元,遂赴德國。到德國後,他首先學習德語;一年以後,進入萊
比錫大學苦讀,三年之內選讀了哲學、文學、文明史、人類學、心理學、美學等科目,只
要時間不衝突,他都盡量選聽。他又進入實驗心理學研究所和世界文明史研究所研讀,並
在課餘另請講師到他寓所,為他講授德國文學。蔡先生以翰林之尊、年屆不惑,遠涉重洋
,學習如此多的科目,其苦學精神實在值得欽佩。尤其可貴的是民國元年夏天,他辭去了
教育總長之後,立刻攜帶眷屬再赴德國,再度進入萊比錫大學聽講,並又在世界文明史研
究所繼續研究;民國二年至五年又赴德、法等國考察,在法國曾習法語,並攻讀哲學;十
四年秋又到德國漢堡大學研究民族學。
  抗戰爆發以後,蔡先生因年老病足,不良於行,乃避難香港。他在病中仍然時常研究
哲學,臨終前猶手抱西洋巨著閱讀。蔡先生真可說做到「學而不厭」、「活到老、學到老
」的地步。

四 獻身教育的生涯

  蔡先生以教育為終生志業。他在十八歲至十九歲,便開始當塾師。二十八歲時,任北
平李氏京寓家庭教師半年。三十二歲受聘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三十五歲任上海南洋公學
特班教授。光緒二十八年和蔣觀雲等創辦愛國女學校,其後兼任愛國女學校長。是年秋冬
間,吳稚暉、章太炎等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蔡先生曾被推為會長。同年十一月南
洋公學學生反對教員的專制,相率退學,論者歸罪於蔡先生提倡民權的影響,他乃引咎辭
職。後循學生的請求,代為籌款成立愛國學社,聘請吳稚暉、章太炎等擔任教師,蔡先生
自己則教授倫理學一科;由於愛國學社的成立,遂使南洋公學的退學學生得以維持學業。
光緒二十九年曾代理澄衷學堂校務一月。其後,又任紹興學務公所總理,並在京師譯學館
教授國文,兼授西洋史,雖然只有幾個月,但頗受學生歡迎。
  民國成立後,蔡先生擔任教育總長。六年起,主持北京大學。國民政府奠都南京以後
,又主持大學院兩年,中央研究院十餘年。
  綜觀蔡先生一生,從十八歲起,即開始教師生活。三十二歲以後,除教書外,更從事
教育行政工作。其間除了到國外讀書考察以外,始終沒有離開教育的崗位;這種獻身教育
的精神,極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

五 救國救民的宏願

  蔡先生的一生,雖然辛勤不斷的為學教人,但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同時還是
一位救國救民的革命鬥士。在他二十八歲時,已抱著徹底改革政治的決心;光緒二十四年
戊戍政變以後,他已經認定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圖強無望,非徹底革命不能救國。光緒
二十八年他創辦「蘇報」,作為倡言革命的根據地。他還和同志在上海張園舉行演說會,
公開攻擊滿清。由於蔡先生等人的言論鼓吹,使東南人士風起雲湧,紛紛加入國民革命的
陣營。也因此引起清廷官吏的忌恨。首先,由兩江總督滿人恩壽,向上海道指名拿辦為首
之人;其後清廷又嚴諭繼任兩江總督魏光燾逮捕革命黨人,兩次名單中蔡先生都高居榜首
,幸經其兄元堅和朋友們的勸告,避赴青島,得免於難。同年他在南洋公學教書,在批改
學生所寫的日記及月課中,也灌輸學生以革命思想。光緒三十年,又和浙江革命同志龔寶
銓相攜手,參加光復會的組織,蔡先生被推舉為會長,積極進行革命工作。他們發行「日
俄事件警聞」,取代被封閉的蘇報;不久又擴充為「警鐘日報」,蔡先生以「鍔青」、「
孑民」、「蔡民友」、「蔡亞培」等筆名,發表犀利無比的革命言論,激起熱烈的反響。
  蔡先生於光緒三十一年,由楊篤生、何海樵的介紹正式加入同盟會,並參加暗殺團,
試製炸藥和彈殼,積極參加革命。他主要的目的是在完成救國救民的宏願,所以他對於當
時極端排滿而充滿種族仇恨的意見,並不贊同。他曾說:「滿人的血統,久已與漢族混合
.其語言及文字,亦已為漢語漢文所淘汰。所可為滿人標識者,只有世襲官位,及不營實
業而坐食之特權。假使滿人自覺,能放棄這特權,則漢人決無殺盡滿人之必要。」由這段
話看,可知他的從事革命是要救國救民,有其遠大的志向,絕不是意氣感情之爭。他曾昭
示青年:「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這正是蔡先生自己的寫照。

六 高風亮節的人格

  蔡先生對待別人非常寬宏大度,但律己卻極嚴格,他對待學生向重身教,以身作則,
故能事事光明磊落,時時無所愧怍。他一生的言行取捨,皆以「禮」為準則,真是做到孔
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地步。他自奉非常儉約,先後
做過三年的部長和大學院院長,做過十年的大學校長,又擔任十餘年的中央研究院院長,
但除了幾千冊圖書外,兩袖清風,毫無積蓄。他在上海所住的房子,還是由朋友和學生集
款購贈的。他逝世以後,家庭的開支,子女的教育費,還時常靠朋友和學生的接濟。蔡先
生持身的廉潔,由此可見。
  蔡先生待人和藹,對人有求必應,相信別人,同時更尊重別人的意見;不了解他的人
,以為他是「好好先生」,其實,他一生的出處進退絕不含糊。他在二十四歲時,擔任上
虞縣志總纂,因所定條例,不能獲得各分纂贊同而辭職。三十三歲時,他看到戊戌政變失
敗,不屑和清廷官僚為伍而請假離京。他擔任中西學堂監督時,又因袒護新派而和舊派意
見不合而辭職。三十五歲時,他任教南洋公學,也因校方無理開除學生,調解無效,憤而
離去。民國元年夏天,袁世凱排擠國民黨,他不滿袁的梟雄作風,又和國民黨閣員同進退
而辭去教育總長;袁慰留他,他不顧,別人挽勸,也無效。「五四」之後,繼以「六三」
,北洋政府濫捕學生,他雖認學生愛國運動有點過分,但他了解學生愛國的出發點,因而
不惜以辭職為保釋學生的條件;學生既獲保釋,他便實踐辭職的諾言。民國十二年間,北
方軍閥交鬨,他不滿軍閥作風,知道和他們難與共處,因而辭職赴歐。十六年,中國共產
黨野心暴露,他和吳稚暉、李石曾、林森、張靜江、張溥泉等各中央監察委員提議清黨。
從這些事情看來,可知蔡先生對於一己的名利榮辱和成敗得失,完全置之度外;對於是非
邪正的辨別,卻非常嚴格認真。抗戰前二年,汪精衛長行政院兼外交部長,已有親日的表
現,蔡先生曾義正辭嚴,聲淚俱下的予以勸阻,其耿介真誠的人格,更加表現無遺。

七 寬宏大度的胸襟

  蔡先生對人非常寬宏大度。別人如有長處,他總是公開讚揚;別人如有過錯,他總肯
原諒。故臺大校長傅斯年先生曾在「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風格」一文中記載說:
  「蔡先生第二次遊德國時,大約是在民國十三年吧,那時候我也在柏林。蔡先生到後
,我們幾個同學自告奮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無事不辦一個稀糟。我自己自然覺
得非常慚愧,但蔡先生從無一毫責備。有一次,一個同學給蔡先生一個電報,說要從萊比
錫來看蔡先生,這個同學出名的性情荒謬,一面痛罵,一面要錢,我以為他此行必是來要
錢,而蔡先生正是窮得不得了,所以與三四同學主張去電謝絕他,以此意陳告先生。先生
沉吟一下說:論語上有幾句話,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與其進也,不與其
退也,唯何甚。你說他無聊,但這樣拒人於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無聊嗎?於是我又知
道讀論語是要這樣讀的。」
  由這件事,可以看出蔡先生是如何的寬宏大度,樂於與人為善。
  蔡先生的寬宏大度的胸襟,又可在他主持北大時,對於聘請教授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
見到;當時北大有提倡白話文的胡適和錢玄同,有極端維護文言文的黃季剛和劉申叔,有
拖著長辮子的辜鴻銘,有樸學大師章太炎,有洪憲六君子之一的劉師培,有戊戌維新的梁
啟超,有講崑曲的吳梅,蔡先生都讓他們各本所學,盡量地發揮各人特長,在我國大學教
育方面留下美談和典範;這固然是由於蔡先生深刻而明智的遠見所使然,但若不是他有寬
宏大度的胸襟,實難做到。

八 進步求新的思想

  蔡先生的思想是不斷的進步和求新的。他不墨守陳規,不故步自封;只要是時代潮流
所趨,他會毫不遲疑地接受而迎頭趕上。
  光緒二十四年蔡先生任教中西學堂的時候,喪妻王氏,不久,說媒著紛至沓來。他乃
提出下列主張:(1)女子須不纏足者。(2)須識字者。(3)男子不娶妾。(4)男死後,女可再
嫁。(5)女婦如不合,可離婚。這些主張,尤其是後兩項,在當時簡直是駭人聽聞的,難
怪無一合格的人。過一年,蔡先生才找到合適的對象黃氏,當他們行婚禮的那天,曾於午
後開演說會以代替鬧房。這些雖然是小事,已足以看出蔡先生思想的進步和新穎。
  他任教南洋公學的時候,已經開始提倡西方民權、女權等學說;他並於光緒二十八年
創辦愛國女學校,成為我國最早的女校。後來任北大校長,更開風氣之先,不顧教育部的
反對,自行決定招收女生。有人問他:「兼收女生是新法,為什麼不先請教育部核准?」
他說:「教育部的大學法令並沒有專收男生的規定;從前女生不來要求,所以沒有女生,
現在女生要求,而程度又夠得上大學,就沒有拒絕的理由。」這是男女同學的開始;接著
各大學也仿行而蔚成風氣,教育部看到大勢所趨,終於默許了。當北大開始實行男女同校
的時候,不僅一般頑固守舊的分子反對極烈,就是平日極力主張女權的人,對於這種制度
的創行,也不免有幾分疑慮;蔡先生不顧一切,做前人所不敢做的事,不僅可看出他思想
的進步,而且可見其高瞻遠矚的眼光以及過人的勇氣。
  此外,蔡先生對白話文運動曾力予贊助支持。白話文運動是民國六、七年間胡適先生
所倡導的。當時社會流行的文字,原是文言文,多數人都認為白話文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所以白話文運動很受社會各方面的責難。蔡先生證諸古今中外的歷史,看清時代的潮流
,認定今後白話文派必佔優勢,乃極力予以贊助和支持,真可說是一位「聖之時者」。

九 博大精深的理論

  蔡先生不僅是一位教育實行家,而且是一位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貫通中外,而其五育並進的理論,實為蔡先生教育思想的精華。所謂五育即軍國民教育,
實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和世界觀教育。
  蔡先生鑒於我國近百年來,屢受列強侵略,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為國家生存計,不
能不提倡軍國民教育;又為防止軍人階級的專權,也以提倡軍國民教育為最佳的方法。軍
國民教育的意義在使全體國民都具有軍事的自衛能力,以求國家的富強。
  蔡先生又鑒於我國社會素極貧困,人民失業極多,而且地利未開發,實業不發達,遂
採用歐美實利主義的教育以謀補救。實利教育的意義在使全體國民都具有生產的能力,以
求國家的富裕。不過,軍國民教育和實利教育雖為當時救國所必需,惟若提倡不得其法,
則極易發生流弊。前者如提倡不當,易驅使國民趨於私鬥,甚至造成一批供帝國主義利用
的侵略工具;後者如提倡不當,易造成貧富懸殊的現象,甚至引起資本家和勞動者衝突的
慘劇。於是蔡先生又提出公民道德教育以資補救。公民道德為一切教育的根本。公民道德
教育就是法國革命時的「自由、平等、博愛」三者,在我國就是「義、恕、仁」。所謂自
由(義),是指內心的絕對自由,只要是義之所在,雖威脅利誘,也決不為所動;而且自
由不僅在求個人的自由,還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所謂平等(恕),就是施諸己而不願;此
是消極的恕;同樣我不以不平等待人,也不允許他人以不平等待我。所謂博愛(仁),就
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可說是一種積極的恕。
  蔡先生最高的教育理想在求世界觀教育的實現。他以為公民道德教育雖為一切教育的
中心,但仍然是隸屬於政治的教育。政治的目的,在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政治的理
想,在達到大同旳境界,但這些仍然不超越現象世界的幸福;教育家不僅要追求現象世界
的幸福,還要懸一更高的理想,以追求實體世界的幸福為鵠的。蔡先生以為現象世界和實
體世界如一紙的表堙A不可強分為二。政治家致力於現象世界之事,並以追求現世的幸福
為鵠的,失之過近;宗教家致力於實體世界之事,並以擺脫現世幸福為作用,失之過遠。
唯有教育家始能認清彼此的關係,立於現象世界而有事於實體世界,亦即以實體世界之觀
念為其究竟之目的,而以現象世界之幸福為其達到於實體觀念的作用。
  此外,蔡先生更以美感教育為實行世界觀教育的方法。他認為唯有藉美感教育為津梁
,才能達到實體世界。因美感教育雖以現象世界的種種現象為資料(現象世界有創造,也
有破壞;有可喜可樂,也有可駭可怖),可是一入圖畫詩歌,則完全不同,它卻能予人以
美的感受,使人渾然忘我,破利害,忘悲歡,而達到與造物為友的境界,此種境界實已接
觸到實體世界的觀念。

十 宏大不朽的偉業

  蔡先生對於教育文化事業的貢獻至大。民國成立,教育文化方面百端待舉,他苦心擘
劃,慘淡經營,尤其他主持北大和創設中央研究院,成為他宏大不朽的偉業。
  蔡先生主持北京大學,首先糾正學生升官發財的求學觀念,要求學生立定正大的宗旨
,以研究學術為天責,組織各種研究會以提高學生的研究興趣,和樹立大學研究學術的風
氣。其次,他特別注重道德教育,要求學生敬愛師友,砥礪德行,負起力挽頹風以振興國
家的重任。他自己更能以身作則,以偉大人格相感召。所以當五四運動以後,我國社會動
盪,政局混亂,青年學子情感衝動或有偏激的行動,然而品行墮落敗壞風氣者卻極少,這
不能不歸功於蔡先生人格的感化。為了研究學術,他廣攬積學的教授,強調「學」和「術
」的區別,充實理科設備,歸併工、商科於北洋大學,而以北洋大學的法科併北大,完成
了大學專研學理的理想,並奠定了科學研究的基礎。他又提倡研究自由,思想自由,鼓舞
以科學方法探求真理的精神。此外,如溝通文理科,創大學分科制,改年級制為學分制,
主張男女同學,注重研究院的功能,創辦北大校役夜班及平民夜校等等,都在高等教育方
面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民國初年至北伐期間,我國社會充滿了腐舊的思想和勢力,而北
大的師生,能夠不斷的向這些惡勢力進攻,摧毀了各種不合理的政治思想和社會思想,提
供全國青年以一種新的理想和新的作風,這又不能不歸功於蔡先生的領導和影響。
  蔡先生除主持北大為國育才外,並在民國十六年五月和李石曾,張靜江等先生於中央
政治會議提議籌設中央研究院。同年十一月中央研究院成立,從此我國科學和學術的研究
與獎勵,才算有了專設機構。
  十七年十月蔡先生辭去大學院院長,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聘請專家學者,致力於科
學學術的研究,直到二十九年他逝世時止,計前後成立有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
、氣象、歷史語言、心理、社會科學及動植物等十所研究所,奠定了我國科學研究的根基
,為國家爭取國際學術上的地位,他的宏偉貢獻,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堪與比擬的實
在不多。

十一 深切遠大的影響

  蔡先生不僅是民國初年我國教育界貢獻最大和影響最深的一人,而且也是思想界和學
術界貢獻極大和影響極深的一人。
  他在中國思想史上和學術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他所倡導的「學術自由」和「思想
自由」。由於他的倡導,遂產生了民六的新文化運動和民八的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雖然
不是蔡先生所直接推動的,但若不是他的倡導「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對於各家學
說破除門戶之見,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焉能使各種不同的新舊思想冶於一爐,浸漬醞釀
,而匯成一浩蕩的思潮?五四運動雖然也不是由蔡先生所直接鼓動的,可是當時的學生,
如果沒有了解「思想自由」的意義,沒有受過他平日「思想自由」教育的薰陶,青年學生
知識革命的種子,焉能發榮滋長;愛國情緒的激發,又焉能如火如荼的展延。
  此兩種運動,後來又結合成一股巨流,激起了學術界的科學化運動,掀起了思想界的
解放運動,於是使古代的舊思想大受批評,西洋的新思想大量湧入,造成學術界空前的大
波瀾。另方面由於青年嚐過革命的成果,認識革命的效用,再加上思想的改變,更導致政
治的革新,五四運動之於民國十三年國民黨的改組、及其後的國民革命軍北伐,也都不無
間接的關係。這一連串波瀾壯闊而深切遠大的影響,我們不能不歸功於蔡先生所倡導的「
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

--
The journey is every thing.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R41221.dorm.nhcue.edu.tw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郁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